在刚刚结束的国际雪橇联合会(FIL)世界杯德国站比赛中,主场作战的德国选手展现出强大统治力,包揽男子单人、女子单人项目金牌,而中国雪橇队表现亮眼,男子组合以第6名创造世界杯参赛以来最佳成绩,为2026年米兰冬奥会注入强心剂。
位于德国东部的阿尔滕堡赛道以高速弯道和接近90度的“魔鬼弯”闻名,被运动员称为“雪橇界的纽博格林”,在零下10度的低温中,德国名将路德维希·约翰内斯以1分38秒927的总成绩夺得男子单人冠军,其平均时速突破135公里熊猫体育,全程仅出现一次轻微擦墙。“这条赛道需要绝对的精准,”约翰内斯赛后表示,“最后一个弯道的离心力几乎让人窒息,但观众呐喊声让我找回了节奏。”
女子组比赛中,卫冕冠军安娜·贝雷特尔以0.002秒的微弱优势险胜奥地利选手,德国队由此实现该项目世界杯三连冠,值得关注的是,18岁新秀克拉拉·沃尔特首次登上领奖台,她的舵式雪橇因加装新型减阻涂层引发技术争议,但赛会裁定符合现行规则。
四年前在平昌冬奥会垫底的中国雪橇队,此次由范铎耀/黄叶波组合交出惊艳答卷,他们在男子双人项目中两轮滑行均稳定进入前八,最终以1分41秒203位列第六,较上赛季最好成绩提升9个名次,教练组透露,团队在意大利训练期间重点改造了起跑装置,如今前15米推进速度已跻身世界前五。
“我们分析了200小时德国选手的录像,”范铎耀赛后指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掌说,“每天200次拖橇起跑练习,现在终于看到回报。”国际雪橇联合会官网撰文指出,中国队的进步打破了欧美对雪橇运动长达百年的垄断,其“弯道贴壁技术”甚至被多支队伍列为研究对象。
本站比赛再次凸显科技对传统雪橇的颠覆,瑞士队启用3D打印钛合金支架减重300克,意大利选手则穿着内置压力传感器的连体服以优化姿态,但美国选手马库斯·泰勒在训练中因橇刃断裂导致撞墙受伤,引发对装备安全标准的质疑,国际雪橇联合会宣布将于下月召开特别会议,讨论是否限制材料科技应用。
环保议题成为新焦点,德国站首次使用生物降解蜡替代传统石蜡,减少赛道化学污染,挪威队领队奥拉夫森对此表示支持:“当你在冰川上滑行时,理应成为自然的守护者。”
随着2026米兰冬奥会临近,雪橇项目奖牌争夺已暗流涌动,俄罗斯虽仍因禁赛令缺席,但其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加商业赛事;韩国依托平昌赛道遗产培养出新一代选手;拉脱维亚更凭借全国仅3条赛道的“微型培养体系”连续产出奖牌得主,分析人士指出,雪橇运动正从“贵族游戏”转向全球化竞争,未来三年或将重塑百年来的势力版图。
这场速度与风险共舞的冰上竞速,仍在书写新的传奇,当中国选手的雪橇在阿尔滕堡的冰面上划出优美弧线时,世界听到了冰雪运动格局变革的声响。